News and Information

新闻资讯

各省储能版图大洗牌:量利错配下,谁能吃肉,谁要挨刀?

在“双碳”进程牵引下,储能装机持续攀升,但“装得多≠赚得多”。一边是被行政目标推高的建设规模,另一边是分省推进、成熟度参差的市场化机制——“量”与“利”的错位正在重塑投资版图:高需求省份普遍面临收益渠道单一与现金流不稳,市场机制完善的省份则常常需求不足、竞争加剧。

01

强制配储下的“数量暴增”与潜在困局

中国的储能市场,其最初的引爆点并非源于自发的市场需求,而是来自顶层设计下的行政指令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已公布省份的新增新能源装机总量就高达687 GW。为应对其并网挑战,“新能源+配储”成为一项近乎标准化的政策工具。

但场盛宴的代价,被清晰地标注在“成本内化”的逻辑之上。强制配储,其本质是解决了“谁来建”的归属问题,却悬置了“如何活”的价值问题。如果这笔高达数千亿的巨额投资,无法在后续的市场运营中找到持续的现金流来证明自身价值,它将不可避免地从“配套设施”沦为新能源发电企业的“沉重包袱”,不仅大幅拉低项目的内部收益率(IRR),更可能从根源上抑制新能源本身的投资积极性。

因此,这股由命令创造的、势不可挡的“量”,在落地生根的那一刻起,便开始了对“利”的疯狂渴求。一个物理上无比庞大的市场已经形成,但一个商业上能否存活的故事才刚刚开始。这便引出了我们必须审视的、这场二元悖论的另一面:市场的探索,以及“利”的实现究竟有多么艰难。

02

市场的探索:盈利模式的“区域分化”与价值壁垒

与强制配储的“大水漫灌”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在价值实现层面,各地区呈现出“旱涝不均”的显著分化。我们可以构建一个简单的“市场成熟度指数”来量化这种差异(假设每个盈利渠道计1分):


第一梯队(7-8分):山东、山西。无可争议的领跑者。

第二梯队(5-6分):内蒙古、广西、广东、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。这些省份构成了实力强劲的追赶集团,是当前投资的热点区域,但各自的优势和短板不同。

第三梯队(4分及以下):新疆、甘肃、河南、湖南、湖北、江西、河北、四川。这些省份具备了基础的盈利能力,但普遍存在模式单一、市场化不足的问题,是典型的“发展中”市场。

03

结构性失衡:当“量”的洪流遭遇“利”的窄门

我们将各省份置于一个以“强制配储规模 (GW)”为X轴,以“市场成熟度得分”为Y轴的四象限图中。我们设定X轴的分界线为4.0 GW,Y轴的分界线为4.5分,以此来划分高/低直接需求与高/低市场成熟度。失衡的结构便以一种更聚焦的方式呈现出来。

第一象限:高需求 - 高成熟度 (量利双优的“投资热土”)

代表省份:内蒙古、山西 、广西。

这是当前储能投资最具吸引力的“黄金象限”。这些省份不仅有明确且巨大的政策性建设任务(量),同时又提供了相对完善的市场机制来保障投资回报(利)。这里是确定性最高的区域:政策保障了“建”的需求,市场提供了“活”的希望。 内蒙古以其超过10 GW的庞大体量,成为规模化投资的首选;山西和广西则凭借其活跃的电力市场和多元的盈利渠道,为投资者提供了清晰的商业模式。对于寻求规模与收益平衡的大型投资者而言,这里是毫无疑问的核心战场。

第二象限:低需求 - 高成熟度 (价值驱动的“小而美”市场)

代表省份:山东、江苏、安徽。

这个象限揭示了市场力量的真正魅力。这些省份的强制配储任务并不繁重,但其极高的市场成熟度,特别是山东以8分满分的“领跑者”姿态,使其成为价值驱动型投资的典范。在这里,投资储能的逻辑已超越了满足政策要求的“门票”性质,转而成为一种主动追求市场化收益的商业行为。这里的核心趋势是“优质市场的内卷化”,由于政策性需求规模不大,大量的社会资本涌入,将围绕着电力现货、辅助服务等市场展开激烈的精细化运营竞争。它们的发展路径展示了储能作为独立市场主体的真正潜力。

第三象限:低需求 - 低成熟度 (政策观望的“发展中”市场)

代表省份:湖南 、河南 、湖北 、四川 、江西 。

这些省份处于“双低”区域,即直接的政策压力不大,市场化建设也尚在途中。它们普遍处于“功能型”市场阶段,盈利模式较为单一,主要依赖特定的辅助服务。由于缺乏紧迫的建设任务和清晰的盈利预期,这里难以成为当前资本追逐的焦点,更多是区域性参与者和长期战略投资者的布局之地。它们是“十四五”后半期市场化改革的重点观察对象,其改革进程将决定它们未来能否跃迁至其他象限。

第四象限:高需求 - 低成熟度 (量利错配的“结构性风险区”)

代表省份:河北、甘肃。

这是“量利错配”矛盾最尖锐、结构性风险最集中的区域,是文章核心悖论的直接体现。河北和甘肃等省份,被行政命令要求建设超过5 GW的庞大储能体量(量),但其市场成熟度却仅为4分,仍停留在盈利模式单一、对政策依赖性强的“功能型”阶段(利)。这种巨大的“剪刀差”,使得这些地区的储能项目面临着极高的“建而不调”或“建成即亏损”的风险。

在这里,行政指令的“推力”远大于市场价值的“拉力”,如果市场化改革的步伐不能迅速跟上,这些被强制建成的储能资产,极有可能沦为低效甚至闲置的“僵尸资产”,成为地方能源转型过程中的沉重负担。

04

调和之路:弥合断层,迈向可持续发展

要化解这一结构性张力,推动储能产业行稳致远,必须在政策层面进行系统性的调和与优化。

打通全国统一市场

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,特别是跨省区的辅助服务与容量市场,让甘肃等西部储能可跨区响应华东等负荷中心的调频调峰需求,并获得合理收益;让内蒙古的现货价格信号真实传导至全国。通过打破省间壁垒,西部富余调节资源才能在更大范围内找到价值出口。

完善价格与收益机制

在统一市场框架下,健全容量电价、辅助服务补偿和峰谷价差等关键价格信号,落实“谁受益、谁分摊”的原则。在更多省份推行容量电价机制,为储能可用性付费;建立独立核算、独立出清的辅助服务市场;扩大峰谷电价差,为能量时移套利创造可持续的商业空间。

推动观念转型与制度落地

从根本上扭转“储能只是新能源附属成本”的传统认知,确立其作为独立市场主体的制度地位。同步推动市场准入、数据接入、调度指令与结算流程的标准化,让储能能够以平等主体身份参与各类市场交易,并通过可量化、可兑现的机制锁定投资回报。

05

结语

中国储能产业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。未来数年,产业的焦点将从单纯追求装机规模的“广度”,转向探索商业模式、提升运营效率的“深度”。只有成功实现从政策驱动向价值驱动的范式转换,弥合“量”与“利”的巨大鸿沟,储能才能真正从电网的“附属品”蜕变为新型电力系统的“定海神针”,在中国能源转型的宏伟画卷中扮演其不可或缺的核心角色。



在线客服咨询